数据结构与算法

链表实战指南:手动实现单链表与双链表的接口及OJ挑战(含完整源码)

文章目录 一、链表的概念 二、链表的分类 三、手动实现单链表 1.链表的初始化 2.链表的打印 3.申请新的节点大小空间 4.链表的尾插 5.链表的头插 6.链表的尾删 7.链表的头删 8.链表的查找 9.在指定位置之前插入数据 10.在指定位置之后插入数据 11.删除指定节点 12.删除指定节点之后的数据 13.销毁链表 四、单链表的思考 五.经典链表OJ题

【数据结构与算法】刷题篇——876.链表的中间节点(LeetCode)

文章目录 链表的中间节点 问题描述 核心方法:快慢指针 算法原理 算法可视化 奇数节点情况 (1→2→3→4→5) 复杂度分析 边界情况处理 总结 链表的中间节点 简洁高效地定位链表中心节点是链表操作的基础技能[toc] 问题描述给定一个非空的单链表,返回链表的中间节点。如果有两个中间节点(链表长度为偶

【推荐系统】推荐召回算法(一):双塔召回模型训练与推理(Dual Tower Model and Faiss Retrieval)

目录一、引言二、双塔模型(Dual Tower Model,双塔模型 )2.1 双塔模型——离线训练2.2 双塔模型——在线推理(Faiss检索库应用)2.3 双塔模型——优缺点2.3.1 优点2.3.2 缺点2.4 业务代码实践2.4.1 模型代码实现2.4.2 模型训练与推理测试2.4.3 打印模型结构 三、总结一、引言前几

K 值选对,准确率翻倍:KNN 算法调参的黄金法则

目录 一、背景介绍二、KNN 算法原理2.1 核心思想2.2 距离度量方法2.3 算法流程2.4算法结构:三、KNN 算法代码实现3.1 基于 Scikit-learn 的简单实现3.2 手动实现 KNN(自定义代码)四、K 值选择与可视化分析4.1 K 值对分类结果的影响4.2 交叉验证选择最优 K 值五、KNN 算法的优缺点与优化5.1 优点5.2 缺

SpringBoot+Neo4j实现系统架构的可视化

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《基于Neo4j图数据库实现系统架构可视化》,但是只介绍了使用Cypher语言在Neo4j的浏览器中执行增删查改的操作,现在我们想要基于SpringBoot来实现代码层面的增删查改。 一、环境搭建 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访问start.spring.io,新建一个项目,选择的依赖有: spring-boot-starter-data-neo4j spring-boot-start

直流无刷电机FOC控制算法

文章目录 1、FOC概述 1.1 FOC控制算法介绍 2、无刷电机 2.1 无刷电机介绍 2.2 无刷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的区别 2.3 无刷电机的控制原理 2.3.1 无刷电机工作原理 2.3.2 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原理 2.3.2.1 有感直流无刷电机六步换相驱动原理 2.3.2.2 直流无刷电机FOC控制原理 3、无刷电机FOC控

LSM Tree 数据库底层索引

数据库中非常常用的索引数据结构——B+ 树,在过去很多年里它都是数据库索引的首选实现方式,但是这种数据结构也并不是很完美。因为,每次修改数据都很有可能破坏 B+ 树的约束,我们需要对整棵树进行递归的合并、分裂等调整操作,而不同节点在磁盘上的位置很可能并不是连续的,这就导致我们需要不断地做随机写入的操作,而随机写入的性能是比较差的,这个问题在写多读少的场景下会更加明显。 LSM Tree(Log S

组件分享之后端组件——超轻量级的工作流引擎go-workflow

组件分享之后端组件——超轻量级的工作流引擎go-workflow 背景 近期正在探索前端、后端、系统端各类常用组件与工具,对其一些常见的组件进行再次整理一下,形成标准化组件专题,后续该专题将包含各类语言中的一些常用组件。欢迎大家进行持续关注。 组件基本信息 组件:go-workflow 内容 本节我们分享一个超轻量级的工作流引擎go-workflow,基本架构同Activiti工作流有些相似

《算法闯关指南:优选算法-双指针》--01移动零,02复写零

🔥个人主页:@草莓熊Lotso 🎬作者简介:C++研发方向学习者 📖个人专栏:《C++知识分享》《Linux 入门到实践:零基础也能懂》《数据结构与算法》《测试开发实战指南》《算法题闯关指南》 ⭐️人生格言:生活是默默的坚持

思维与算法共舞:AIGC语言模型的艺术与科学

 云边有个稻草人-个人主页 热门文章_云边有个稻草人的博客-本篇文章所属专栏~ 目录引言:AIGC与文本生成概述一、AIGC基础: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1. 什么是语言模型?2. 预训练与微调二、AIGC的应用领域:文本生成的具体应用1. 内容创作2. 客户服务与聊天机器人3. 自动摘要4. 翻译与语言转换三、前沿突破: